专注轨道教育 31年
华山教育集团·北方技工

Integrated Education

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正文

孩子需要有质量的陪伴

发布时间:2016-03-05 11:56:53

浏览量:

分享到:

  现在许多年轻父母把对孩子的爱只是停留在口头上,“小宝贝”“小天使”地叫个不停,在孩子身上金钱的投入大大增加,而感情投入却是偷工减料,大打折扣。许多本来该由孩子的亲爹亲妈亲力亲为的事,却不惜重金“转包”给别人。父母轻松了,孩子却变成了隐性的留守儿童。 

  有的妈妈生完孩子就成了“甩手掌柜”,把孩子交给保姆或老人,有的甚至把几个月的孩子就送到托儿所全托。患“母婴肌肤接触饥饿症”的孩子越来越多。将来孩子长大了不听话、顶撞父母,甚至不孝敬父母,再说“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你拉扯大”,恐怕就理不直、气不壮了。 

 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备受关注,其实城市里实际上也有留守儿童。父母生而不养、祖辈代为抚养、过度加班很少陪伴孩子、为了挣钱过早送孩子寄宿、陪伴孩子时人在心不在等现象,都是把孩子变成“留守儿童”而被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。在这些隐性留守儿童的心目中,父母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概念。不少孩子觉得父母不喜欢自己,好像自己不是爹妈生的。 

  未成年孩子对家庭、父母非常依恋,强行隔断父母子女亲情是很残酷的。作家王朔在《给女儿的信》中说,小时候他被送全托,父母因工作脱不开身星期天也不接,常常是几个星期才接一次。他当时就觉得自己不是爹妈生的,而是“政府生的”,直到中年还耿耿于怀,跟父母很生分。 

  作家老鬼是著名女作家杨沫的儿子。因为杨沫怕影响自己的写作,孩子一出生就把他送到农村老家,直至上小学才接回身边。由于长时间不在母亲身边,孩子跟母亲没有感情,见了母亲就躲得远远的。老鬼在回忆母亲杨沫时不无遗憾地说,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在母亲身边撒娇的经历。 

  有个亲戚曾因为忙于事业不能亲自带孩子,就把女儿寄托在我家,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。有一天,女孩突然气呼呼地说:“小时候,他们就送我在幼儿园全托,一个星期接一次;现在我上小学了,又把我全托在你们家,还是一个星期接一次。哼,等他们老了,我也把他们送敬老院,也一星期接一次!” 

  这个真实的故事,提醒今天那些为了事业、为了自己的清闲、为了明天损失今天的父母,再不给孩子有质量的、有心的、有真正的情感投入的陪伴,将来你们老了,孩子也会用你们对付孩子的方法来对付你们的。 

  父母之爱是孩子精神食粮中的精品,是须臾不可缺少的。孩子渴望父母亲情,但只能望梅止渴,远远得不到满足;需要体贴照顾,对父母却只能望洋兴叹;生活上有困难时,父母却鞭长莫及。从小就处于无助状态,难怪孩子变得冷漠,与父母间感情日趋疏离,甚至形同陌路。 

  有的父母在孩子身上的投资很慷慨,舍得花钱却舍不得花时间。他们不明白,金钱的投入不能代替感情的投入。投入多少金钱也不能作为削减感情投入的借口。“投之以桃,报之以李。”投入和回报是相对应的,情感投入偷工减料,回报必然缺斤短两。 

 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、社会教育相比,最大的优势是由于特殊的血缘关系和亲情关系,父母对子女具有强烈的感化作用,子女从感情上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育。但现在,由于父母之爱的缺失,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望大大降低、对子女的感化作用大大消减、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则是必然的。 

  孩子对父母最大的期待就是爱心和陪伴,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固有的优势,要密切父母子女亲情,家长就必须要多付出,在孩子身上有尽可能多的切切实实的感情投入,子女才会听从父母的教导,亲子关系才会密切和谐,家庭才能成为人生幸福的港湾。

延伸阅读:

相关热词搜索:质量 孩子

精彩专题 MORE >
升学渠道 初中生学什么专业好 男生学什么专业好?

中国二孩家庭的幸福与烦恼

让留守儿童“零距离触摸”父母

微信咨询
在线咨询
免费回电
返回顶部
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
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-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?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~可以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