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料图
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,孩子却并没有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,这是为什么?4月26日上午,长江日报校长读书分享会走进江岸区花桥小学,校长刘立刚与家长们分享他读《规矩和爱》一书的心得时说:“‘不依规矩不成方圆’这句中国老话,正在被不断验证。”[甘肃技校]
没有规矩就没有爱
《规矩和爱》一书的作者王涛是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、人类发展心理学硕士,从事儿童教育和心理学学习和研究长达三十年,现为美国塔尔萨大学教育系终身教授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。该书从“做规矩的目的”“如何做规矩”“用规矩和爱帮助孩子成长”等方面进行阐述,用震撼心灵的案例告诉读者:“不依规矩不成方圆”这句中国的老话,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所验证。
“所谓做规矩,就是设定界限并遵循。”刘立刚说,父母对孩子的爱,应该是有规矩的爱,“道理很简单,规矩是迟早要做的,越早做所付的代价就越小,而且收益越大。”他引用作者王涛的观点: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,孩子会失去感恩和敬畏,学会自卑;而在规矩和爱中长大,孩子便学会了谦卑和自信。
刘立刚表示,父母的一言一行所体现的内心是否有爱、是否尊重规矩,要比对孩子用怎样的方法、提什么要求重要得多,但现在很多年轻父母不明白这个道理,只求方法而不反思自己的理念。“古人言其身正,不令而行。其身不正,令而不行。”刘立刚说,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身体力行的,教育的目的便水到渠成。[中等职业学校]
别对孩子说“我要打死你”
“没有哪个父母舍得打死自己的孩子,却偏偏要说‘我要打死你’之类的话,这是对父母权威最大的伤害。”刘立刚对家长们说,要对孩子做规矩,就要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,也就是说到做到。如果经常说“打死你”这种做不到的话,会让孩子产生“你就是说说而已”的感觉,越来越肆无忌惮。他引用朱熹的话说:“言不妄发,发必当理,惟有德者能之。”
刘立刚认为,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做规矩,既没有铺垫,也没有敬畏气氛,常常是距离很远就大喊大叫。父母这般喜怒无常,不仅很难让孩子产生敬畏,相反很容易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对抗。
做规矩是一件认真而神圣的事情,无论心态还是准备都不能随便。如果没有认真的准备,总是匆匆开始,就难免草草收场,如同儿戏。就像黎巴嫩作家纪伯伦在《先知》中所描写的那样:“如同你那在海滨游戏的孩子,勤恳地建造了沙塔,然后又嬉笑地将它毁坏。”这样做的结果,是孩子对规矩越发没有敬畏,因为父母的行为已经明确地告诉孩子,做规矩可以是一件随便的事情。[甘肃高铁学校]
不妨“正确地打孩子”
“如果说敬畏是做规矩的目标,那么惩罚就是做规矩的底线。”说到家庭教育,刘立刚认为,“打孩子”是绕不开的话题。怎样“正确地打孩子”,是每个父母要修炼的最高境界。
刘立刚说,父母最想打孩子的时候,往往是不能打的时候,因为心中带着愤怒。而愤怒过后不想打孩子的时候,反而恰恰是最应该打的时候,因为规矩不能随便拿掉。所以,“正确地打孩子”往往很无奈的。但正是这份无奈,可以让孩子明白规矩在父母之外、在父母之上的道理。正是这份无奈,让孩子看到父母对规矩的敬畏。正是这份无奈,让孩子看到父母对自己的爱。 [兰州铁路学校]
他建议,打孩子要在和孩子进行语言交流后再开始,因为父母要用语言清楚而理性地告诉孩子“为什么要打他,打几下”。这个语言交流的过程对父母要求很高,甚至需要有专门的训练。简单地说,父母要控制情绪、言简意赅,但是态度要坚决。
家长:孩子四年级了,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愿开口说对不起,是不是很没礼貌?该怎么办?
刘立刚: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同,有的外向、活泼,有的就内向、倔强。性格内向的孩子,可能明知自己做错了事,也不会开口说“对不起”,但他们会用行动证明自己知错了。这种无声的道歉,也应该受到肯定。
另外,并不是爱说“对不起”的孩子就一定有礼貌。有些孩子形成了一种习惯,不管做了什么事,马上就用一声“对不起”换来原谅,内心却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,长此以往,这样的孩子反而会变得越来越不诚实。[甘肃中专学校]

微信公众号:gsrtts
轨道运校学校东校区
咨询QQ:2993815968 2972468147 3156913328
全国免费咨询热线:400-1551-575
地址:兰州市七里河区华林路501号
乘车路线:从文化宫做304路公交车,终点站下车即到,来校注意安全,随时保持联系~